2022-01-27 18:05:02
亲戚最烦恼的就是孩子吃饭问题,小孩不爱吃饭,她想了各种办法,都不见效。
上周末大家聚餐,我得以近距离地对孩子整个吃饭过程进行了观察。菜一端上来,亲戚马上就给孩子夹菜:“快吃!”应该是长久以来孩子不肯好好吃饭给大人带来的忧虑,从一开始就开始催促。
菜一道道地上来,亲戚一道道地夹菜。她很仔细,把鱼肉放进孩子的饭碗前,她要反复检查有没有刺,再如毛豆这些菜呢,也是要把豆子剥出来,放入碗中,然后催孩子快吃。
小孩还不能很自如地使用筷子,有时会有些好奇贪玩,会停下来研究并把玩一下手里的筷子或是饭菜,停下进食。亲戚拍了下他的手:“别玩了,快吃!”
时不时的,大人还会喂他喝一口汤。小孩抿了嘴摇头,说不要。“喝嘛,很好喝的,有营养!”亲戚把汤勺伸到小孩嘴边不肯撤回。小孩没办法,只好喝一口。然后接下去,就会有第二口,第三口,直到小孩摇头坚决拒绝,挨了一顿批评。
整个吃饭过程,大人始终在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神经绷得很紧,只要孩子一有放松的倾向,催促马上跟进。直到孩子咽下最后一口饭,亲戚终于松了口气,开始草草吃起了自己的那份饭菜。
看到这里,你应该也能看出来了,孩子之所以不肯好好吃饭,就是被大人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逼,失去了进食的兴趣。
进食原本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孩子观察、实践、享受,充分的探索带来丰富的体验。但如果大人安排好了一切,小孩只需要张嘴、咀嚼、下咽,这会是十分痛苦的过程
关心过于强势,大人包揽了一切,让孩子丧失了主动选择的乐趣,那么这种关心就成了精神上的枷锁。
吃东西如此,生活和学习也不例外。
孩子在不断长大,但有些父母却意识不到这点,或是潜意识里拒绝接受这一变化。在他们心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是那么软糯懵懂,需要保护和关照的幼童。我发现,越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孩子,学习能力往往也会相应偏弱。
比如,从来不整理家务的孩子,在学校面对各门学科作业的时候,他就会手足无措,不能很好地理清思路,不知道该按怎样的顺序来逐一完成这些任务。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会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因为没有大人发布具体的指令,他根本无从下手,不能很好地统筹规划。
在大人看来,这是很简单的事,但对小学生来说,每门学科哪怕只有一到两个任务,比如语文订正一下错别字,再做一面相关练习,那么语数英三门学科混杂在一起,五六个任务同时需要完成,那一叠作业本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了。
在家里,他们习惯父母来安排他们的学习进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有家长全程在一旁指导、监督。而习惯了“喂饭”的家长,在孩子的学业上也会有类似的焦虑和包办,总是怕孩子做不好,怕他们不能独立应对作业和难题。越不放手,孩子越做不好;孩子越做不好,家长就越不敢放手,形成恶性循环。
在孩子上小学前,是需要一些能力储备的。这些能力不仅是认字、阅读、识数能力,更是孩子拥有自信、人际交往、独立处理一些问题的能力。
前段时间,我带孩子去咖啡店。那是一家拥有两个楼层的店面。我们在二楼坐着的时候,孩子说要喝水。我就鼓励他独自下楼,去柜台问营业员要水喝。他虽有迟疑,但还是鼓起勇气自己去要来了一杯水。当他端着一杯白开水回到二楼的时候,脸上满是高兴的神情,因为这是他用自己的行动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虽然我代他下楼要一杯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让他自己去做,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小事不小,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能向陌生人开口求助,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很有挑战,很有意义的。小事上锻炼多了,孩子的信心和能力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
吃饭也好,学习也好,大人一定要相信孩子,并且允许孩子失败。让孩子自己吃饭,一开始总是难免吃得乱糟糟,撒了饭倒了汤,但没关系,吃完后擦干净就好了。不要逼着孩子吃饭,让他享受每一口进食,是饱是饿,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判断。
让孩子自己处理学习,不是说大人完全不管,而是说,我们不要以一个发号施令者的姿态,我们是陪伴者、观察者,让孩子学着自己去安排功课,哪怕他一开始做得不严谨,速度慢一些,我们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不要多话、多事,鼓励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项项挑战。
陪是为了不陪,总有一天,孩子只留下一个背影给我们,而他的面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和明天。
转自公众号:“我们1班王悦微”(nbl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