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客网

后吃瓜时代

2022-01-23 11:02:00

八月播撒的种子,九月就会有收获。

过去的娱乐圈恰如鲁迅描写的那般:“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随着“ql行动”的渐次铺开,热搜里再也没有如宫闱秘辛般的明星往事了,咳嗽一声都能上头条的荒唐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演艺从业者从“求出名”到“怕出名”,时光轮转,直叫人感叹风云变幻莫测。

毋庸讳言,就像他们总在道歉信里提到的“占用公共资源”,这些年,由于其他领域的收窄,人们的谈资,或可以大肆消费的公共议题,大多是由娱乐明星输出的,衍生的周边话题主宰了田间地头、饭桌酒肆。

罗振宇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国民总时间”——GDT(Gross Domestic Time)。

它的公式是:GDT是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日均的GDT=W*T,年度GDT=W*T*365。

在过往,数以万计的网民把时间花在了“吃瓜”上,打开微博,密密麻麻全是拿着叉,守瓜、护瓜、吃瓜的闰土。有的人还羞于承认,可每次平台被挤爆宕机时,哪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呢?

窃私、窥私、谈私,这是人的天性,神州大地,岂能皆尧舜?这倒也无伤大雅,可是,如果瓜是臭的呢?

所以,准确点说,我们的国民总时间大量浪费在毫无质地的八卦品评上。

就像你无法从“吴亦凡事件”中,察觉明星性魅力的释放变得毫无章法与边界,从而思考偶像崇拜的现实意义。也无法从“霍尊事件”中,思考两性关系在不平等环境中的变异。

这被浪费的大把时间,也是使大众思维长期处于“幼态”的时间。那种近乎于动物本能的反应:这瓜好吃,我还要。

经过八月的整顿,人们恐怕无法再轻易“品尝”到娱乐明星刻意制造的“瓜”,即使偶尔有“春瓜乍泄”,那也很难登上传播的快车道。从风险利益、收入产出比的角度讲,包熟的瓜,是待引爆的雷。

瓜田必然荒芜,人们进入“后吃瓜时代”。

按照罗振宇的理论,“国民总时间”几乎是恒定的。网民的数量不会爆发式增长,排除技术性突破,人们日均上网在五小时左右。

当人们无瓜可吃了,把时间浪费在廉价但劣质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上,又是得不偿失的。那闲出来的时间必然会移作他用。

而真正认识到“国民总时间”重要性的平台,早就将意识提升到“从消耗用户大量时间,转向节省用户时间的竞争。”将产品与服务“从海量、低质、耗时转向精品、高质、省时。”

于这种背景下,罗翔的爆火并不是一种意外。人们发现,艰涩、深奥、复杂的法律知识,居然能以编排“张三”的方式让人心领神会。而由此衍生的价值观输出,更是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看世界的方式。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激发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都难做到的。多少“兴趣”是从让你笑开始的。至少罗翔的刑法课是这样的。有B站网友就评论到:“看罗老师的视频,第一眼当笑话,再回眸已无法自拔。岁末年关,下定决心投身法律的海洋。”“今年偶然看到罗老师的视频,开始觉得有趣,后来发现能获取知识,大三的我决定跨考法硕。”

“B站居然还能学习”这是流传已久的老梗了。而“B站真的能学习”,这是社区氛围与群聚效应决定的。

一群年轻人花点时间接受“通识教育”,仅就线上而言,它会提升日渐下坠的中文互联网的讨论质地,不至于口中说出来的都是烂俗网络梗的缩写,与铺天盖地的人身攻击。

B站的课程,打破了高校界别的藩篱,即“这是我免费就能听的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名师把所有人当做零基础的小白,会自动调整授课内容与方式,让“知识”更利于受众吸收。

有个叫“脑凉娘”的用户在教高数的宋浩老师视频下面留言:“我一个学体育的人,无意中看了您的视频,线代已经刷三遍,高数已经刷两遍,在B站一分钱不花,光看你的视频,已经考取了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目前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

宋浩老师的视频开头弹幕也颇有趣,网友们会自报大学家门与考试分数,类似剧中有人点烟,屏幕齐刷刷:江苏陪一根、广东陪一根……

这是别样的学习氛围。消费其他内容产品的方式同样可以移植到学习上。就像看一部影视剧时,会有好心人提醒前方高能预警一般,也会有课代表总结知识点、弹幕指路重点内容出现时间,对零基础小白更友好。另外,评论区激情讨论、答疑解惑、畅所欲言,课堂发言热情高涨,更能启发学生思考。

除了这些硬桥硬马的课程外,那些更关乎精神生活的“美学教育”,B站上也有大量拥趸。

我在B站看到了戴锦华教授的电影课,她甚至触类旁通到谈两性关系与大文化架构;看到了戴建业老师的古典文化与诗词课。

看到了沈奕斐老师讲“女人的痛”。这个我得展开讲讲,在性别对立议题成为流量富矿的当下,在一些社区“仇女”成为主旋律的当下,真的需要有人理性、平和地说一说两性关系,教一个人如何更好地爱另一个人。

以上这些看起来与考级、考证都没关系的课程,却关乎无用而有趣的灵魂。有知识但无审美,只是一台运转的机器,有知识也有审美,那便是一个精神世界丰沛的人。

B站的学习氛围未必是刻意营造的结果,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包装成更像学习的地方,越是像盲从者的寓所。

名师,或有一技之长的人愿意来B站开讲,更多是因“人在这里”,大量充满好奇心、求知欲的人聚集在这里。

目前,B站上近百位名师粉丝超过10万,分布学科丰富,知识区划分成科学科普、社科法律心理、人文历史、财经商业、设计创意等8个赛道,垂类更加细分,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学习小圈子。

而在这些“圈子”的留言区,我总能看到言之有物、所指明确、闪烁思辨、不撕不争的留言,这是久违的、最好的中文互联网该有的模样。

打开B站,去学习,恰似播下一颗种子,体面说话,注重审美,提升技能,修炼涵养,这是会结出的“瓜”。

今天是教师节,感谢那些让我们“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的人。


水上乐园设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知客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