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8 10:53:30
最近在丁香医生看到一则趣闻: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232个“梦话达人”来实验室睡觉,同时全方位无死角地记录他们的梦话,并对内容进行了详尽分析。
结果发现,在所有的梦话用词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不”,高达9%。然而,醒着的时候,受试者说“不”的频率只有0.4%。
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人们在说梦话的时候更容易“口吐芬芳”。
在日常生活中,受试者说脏话的比例只有0.003%,但在做梦的时候直接提升了800倍,达到了2.4%!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来说,梦代表着人的潜意识。在我们清醒时,我们的大脑活跃,意识清晰,潜意识里念想处于一个被压抑的状态,并不会浮现到我们的脑海之中。
当我们入梦之时,大脑的活跃度下降,一些平时我们察觉不到的潜意识内容就通过梦或者梦话的形式表现出来。
之所以在梦话中“口吐芬芳”,很可能是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压抑自己的情感太久了。大部分人都习惯于迎合别人,自己受委屈,只有梦里才敢发泄出来。
不只是成人,脸皮薄、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这件事,在孩子身上也很常见。
同事小A的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新买的橡皮文具没几天就不见踪影,她教育了孩子好几遍,可都没有效果。一次偶然的机会小A发现,原来不是孩子丢三落四,而是同桌总借东西,孩子不好意思拒绝,已经有借无还多次。
看到这个故事,我相信不少家长都有类似苦恼,都是小东西不值钱,告诉孩子不要借显得小气,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又担心以后容易被欺负。
为什么我们宁愿自己心里受委屈,也要成全别人、不好意思说“不”呢?
1、社会契约
对人友善、乐于助人、有借必还这些社会规范,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这源于上古时期,人类这个种群有着天然的缺陷:没有獠牙利齿、体格不够健壮、女性孕期长且缺少战斗力和生产能力、幼崽成年时间过长。按道理说这些弱点都是极其致命的,单独一个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种群的灭亡。
然而人类却凭借着社会性组织,靠着互帮互助、团结合作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至今我们仍保留着类似传统,比如在每个家庭遇到大事(婚葬、生育、生病等)的时候,其他的家族成员、好友、邻居都会上门帮忙,并送上份子钱。
本质上这种习俗是为了共担风险,毕竟个体在整个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灾害、疾病说不定哪天就会落到自己头上,日后如果自己有困难,其他社会成员也会施以援手。
因此,当别人有求于我们时,我们总是倾向于帮忙,不好意思拒绝;把笑脸留给别人,自己承受痛苦,这些都是人类进化而来的独特适应机制。
2、社交牛逼症
社交牛逼症的本意为在公关场合不在意别人眼光、没有社交包袱、放飞自我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演化为一个与社交恐惧症相反的概念,形容在社交方面不胆怯、不惧怕他人眼光、敢于表达自我的一种状态。
社交牛逼症的走红,说明了大众的一种心态:一方面羡慕那些可以不在意他人眼光,真实做自己的人;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总是担心说错话或是拒绝别人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对自我形象造成损害。
可以说,社交牛逼症式的“放飞自我”是令我们羡慕又得不到的痛。
除开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表演,社交牛逼症之所以让人们觉得他们牛,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稳定的自我认同。
不会因为他人的否定与质疑就改变自己,这正是我们普通人所做不到的。设想一下这些场景:被同事拜托了不想完成的事情,但又瞻前顾后不好意思推辞;受邀一起点外卖,明明自己不喜欢这家,但是因为大家都点了,自己也只能勉强随大流……
这个时候,我们多希望自己也能像社交牛逼症患者那样,勇敢地说“不”。可是你要知道,这份勇敢做自己的淡然与自在,来自与对自己稳定的认知与自信。
3、塑造自尊
自我价值感是对内在核心自我的评价。绝大多数人对自我有着基本积极的评价,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我有着较低的评价,他们要从他人那里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并且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低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往往非常敏感,有察言观色的习惯,他需要谨小慎微地去观察,确认关系中的对方是不是会顾及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友善。除此之外,他们可能看起来还很听话,像一个“老好人”。
这类孩子有时面对他人的指责,总是产生过激反应,这也属于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虽然他们看起来很强势,很夸张,但其实内心很虚弱,自我认可度很低,所以在面对别人的指责或者误会时,才会表现出那么强的攻击性。
这可能是由于从小成长的环境造成的,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感,要求孩子听话,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往往是模棱两可,粗暴的惩罚和过分的纵容交替使用,使孩子难以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如有不服从可能就会指责、否定,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渐渐失去了抗争的勇气,甚至变得自卑,于是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也会过分在意当时的“氛围”,形成察言观色的习惯。
想要培养高自尊的孩子,家长或许该更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平等地与他们相处。
尊重孩子就意味着家长不能替代孩子帮他们随意做决定,就是要与他们平等地对话与沟通。如果总是以命令式和教导式的口吻与孩子对话,可能会让他们很听话,却失去自己的思考。如果与他们用商量式的口吻,或者提建议的方式进行沟通,不仅孩子更能接受,他们也会学习这样的沟通方式与别人对话,从而提高自信心。
另外,也别忘了赞赏和肯定孩子,尽可能地给那些自尊水平较低的孩子以成功的体验。爸爸妈妈的评价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表现漠然,这会让孩子非常失望。
4、适当的放空发泄
许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根源是什么,只有当情绪失控冷静后才会去想:我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后知后觉的,有时还需要根据身体反应才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比如说上台演讲时发现出汗量比平时要多,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很紧张。
不好意思拒绝、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被压抑了,只有在梦话里才敢表达出来。言语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就更是如此,他们常常以发脾气,大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最后与家长陷入僵持,落得双方都剑拔弩张。
这里推荐一种方法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被压抑的想法——思维挖掘法。
当我们出现某个念头时先不要急着回应,而是追根溯源,看一看影响我们思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比如说无法拒绝同桌借东西这个案例,我们就可以试着挖掘溯源,看看影响情绪的根源是啥:
拒绝别人会脸红,尽管心里不愿意,但拒绝的话无法说出口。
→因为一旦我拒绝了他,可能意味着我将永远失去这位朋友。
→以后我有困难的时候可能没有人会帮我。
→这将会让我在班级里被孤立,总是一个人。
→这意味着我很差劲,没有人会喜欢我。
可以看到,随着思维的溯源,我们会发现种种不理想的思维模式。一次合理的拒绝并不意味着失去一份友谊;失去一个朋友也不代表所有人都不喜欢你;拒绝别人和自己差不差劲更是没有任何联系。
当我们通过思维挖掘法,觉察探寻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时,我们会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痛苦行为可能来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合理信念。
当我们越是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越是可以追寻本真,释放自己被压抑的心理能量。
英国诗人王尔德说过:“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现实中的唯唯诺诺,很多时候都带着期望他人对自己有好印象的希望。然而,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也不必让每个人都拥有对自己的好评价,与其小心翼翼,不如做一回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