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9 14:55:34
SPAC被称作是资本市场上的“盲盒”游戏,2020年,美股SPACIPO数量和募资额均超过了传统IPO,“SPAC投资热潮”还成为2021年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讨论的话题之一,伴随其热度攀升,国内外各路资本纷纷给予关注。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成渝新经济论坛上,伟高达创投创始合伙人季淳钧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海外大投行们近年来纷纷入局SPAC,SPAC的热度有望延伸至更多国家和地区,短期来看,中国内地市场推行SPAC的可能性不太高,但在未来,或将有更多中国科创类企业拥抱SPAC浪潮。
2020年美股SPAC IPO数量增长320%
SPAC全称为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本质是一个以快速并购优质公司而生的纯现金壳公司,没有实业和资产,发起人将这个“空壳公司”上市,“空壳公司”上市后仅有的任务,就是寻找一家有着高成长发展前景的非上市公司,通过与其合并,使其获得融资并上市。如果18或24个月内没有完成并购,那么这个SPAC就将面临清盘,将所有托管账户内的资金附带利息100%归还给投资者。
“SPAC上市的模式在国外其实已经存在多年,大投行之前并不青睐这一方式。不过最近两年,海外的大投行和机构们纷纷挤进这个赛道,SPAC的热度逐渐攀升。”季淳钧表示道。
资料显示,疫情以来,二级市场的资金充裕,但优质资产有限,在此背景下,美国的SPAC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开源证券发布的研报,2020年,美股SPACIPO达到248起,同比增长320%,占所有IPO发行数量的55%,首次超越了传统IPO.2021年第一季度,SPACIPO数量达308起,超越了2020年全年数量,对应募资额996亿美元。同时,SPAC热潮快速“出圈”,国内外资本大鳄、体坛明星、知名歌手等纷纷入局创立SPAC。
值得一提的是,在SPAC的热潮之下,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对此给予了关注。据悉,SPAC模式2020年在美国资本市场强势崛起,英国伦交所也允许采用SPAC上市且正在考虑放松与SPAC有关的上市规则,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于今年3月公布SPAC监管规则草案征求公众意见。此外有消息称,港交所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就SPAC上市制度具体建议咨询市场意见。
SPAC企业上市后市场表现不一
在季淳钧看来,相比传统IPO模式,SPAC模式在上市的流程简易程度、时间成本、估值确定性、企业股东的风险等方面具备优势。
“一个企业想要上市,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的交易所,这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且中间存在风险,公司的估值也存在不确定性。而SPAC已经率先完成了上市流程,只需要双方就交易进行沟通,因此,这种模式更快、确定性相对较高。同时,SPAC的壳公司相对更‘干净’,没有历史遗留问题,股东承担的风险也有所降低。此外,SPAC模式也为VC等投资机构增加了一个很好的退出渠道。”他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0年下半年,伟高达创投正式启动SPAC项目投资,今年初已实现一家SPAC上市,目前处于对标的资产的并购过程中。
据介绍,SPAC的并购流程简单、最快3至6个月即可完成并购上市,这对部分急需融资的企业、短期内难以满足传统IPO审核的初创企业颇具吸引力。目前来看,SPAC企业上市后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不一,商业载人航天公司维珍银河2019年10月通过SPAC实现上市,上市后股价大涨,为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另一方面,包括中资企业美联英语等在内,也有部分通过SPAC上市的企业在二级市场遭遇股价重挫。
“SPAC比较大的风险,就是标的公司暂时并不具备上市条件,在企业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提早上市,会在市场上面临较大压力,导致价格不太稳定、投资预算不够精确。从长远来看,SPAC是非常有说服力和竞争性的一种上市模式,但是在并购交易的标的选择上,我们认为还是需要提出较高要求,寻找优质标的,选择真正做好了上市准备的企业。”季淳钧说道。
他同时坦言,国内对于借壳上市的监管要求相对较严,而企业愿意通过SPAC上市的原因之一就是时间较快,因此,SPAC模式在内地资本市场“短期内可能不太行得通”。展望未来,季淳钧表示出了信心:“虽然内地市场采取SPAC模式的可能性不太强,企业也愈发重视监管要求对海外上市可能产生的影响。但SPAC也具备自己的优势和吸引力,未来会有不少中国企业通过SPAC模式寻求上市。今年下半年以后,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国内的科创类企业拥抱SPAC浪潮。”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